寻访校友足迹3 | 云端遇 “嘉”,逐光而行 —— 记与陈嘉伟学长的线上访学之旅
盛夏的傍晚,杭州师范大学校友寻访小分队的成员们早早守在电脑前,屏幕另一端,即将推免至中国科博彩公司排名 软件研究所的陈嘉伟学长准时上线。镜头里的他穿着干净的白色是短袖,笑容温和又带着几分笃定,当 “学长好!” 的问候在腾讯会议的对话框里接连弹出时,他笑着一一回应,这场跨越屏幕的交流,就在这样轻松温暖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。
“学长,您是今年中科院软件所推免中唯一来自双非院校的学生,还是咱们杭师第一位被录的学长,这也太酷了!能聊聊您是怎么做到的吗?” 小分队的同学率先抛出大家最好奇的问题,屏幕里的陈嘉伟学长闻言摆摆手,语气谦逊:“其实没有什么‘捷径’,不过是把四年时间拆成了一个个‘小目标’,慢慢啃罢了。” 他拿起手边的笔记本,翻到记满课程笔记的一页展示给我们,密密麻麻的公式旁标注着 “课后复盘重点”“结合竞赛练手”,“你们看,52 门满绩不是一蹴而就的,课上必须跟着老师思路走,能当场掌握的绝不拖到课后,这样才有时间做科研、做志愿。” 提到平均 4.32 的绩点和始终稳居专业第一(1/186)的排名,他笑着补充,“就像打怪升级,每门课都是一个小 boss,打败它,才能解锁下一段旅程。”
当我们问及科研经历时,陈嘉伟学长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。“我一直想把计算机和医疗结合起来,尤其是看到身边老人用智能设备犯难时,就想做点什么。” 他给我们分享了屏幕里的项目截图 ——“老年营养管理系统” 的界面简洁清晰,还标注着 “语音提示功能,方便视力不好的老人”。“这是我和团队从 0 到 1 做出来的,最开始加入学校移动健康管理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,连实验数据都不会分析,被导师批评了好多次。” 他毫不避讳科研路上的 “坎坷”,说自己曾因为代码调试失败,在实验室熬到凌晨三点,也曾因为项目进度卡住,对着屏幕怀疑自己 “是不是不适合做科研”。但话音一转,他又笑着说:“后来发现,科研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,崩溃了就去操场跑两圈,回来接着干。” 从主持国创、省新苗等 12 项科研课题,到带领团队把项目推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,再到对接企业让系统真正服务老人,他用 “日拱一卒” 的坚持,让我们看到了科研人最动人的模样。
“学长,您拿‘马云青春领袖奖’的时候,有没有觉得特别骄傲?” 小分队里的同学好奇地问。提到这个荣誉,陈嘉伟学长的眼神柔和了许多:“骄傲肯定有,但更多的是觉得‘责任变重了’。” 他给我们讲了推免面试时的一个小故事:当中科院的老师看到 “马云青春领袖奖” 的经历,没有追问复杂的专业题,反而问起他参加的 “皓首行” 银发助老团队。“我给老师讲怎么教老人用手机挂号,怎么用技术帮老人管理血压,最后老师加了我的微信,说‘这件事一定要坚持下去’。” 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,语气认真,“那一刻我才明白,青春可以很小,小到只为一位老人调试一次手机;也可以很大,大到用技术点亮一群人的生活。” 屏幕另一端的我们,看着他谈起 300 余小时志愿时长里的点滴故事 —— 帮独居老人设置手机紧急联系人,为社区老人做智能设备使用培训,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,在他的讲述里,都闪着温暖的光。
聊到推免路上的困难,陈嘉伟学长坦诚地说,自己也曾焦虑到失眠:“担心拿不到保研名额,害怕申请的院校不回信,夏令营面试前,把专业书翻了三遍还觉得没准备好。” 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:“与其焦虑,不如把时间花在能掌控的事上 —— 打磨文书、复习专业课、模拟面试。被拒了也没关系,大不了换一所学校继续试。” 他还给我们分享了独家 “时间管理秘籍”:用表格规划每天的任务,把学习、科研、志愿拆分成 “小块”,比如 “上午 3 小时专业课复习 + 下午 2 小时实验 + 晚上 1 小时志愿总结”,“最重要的是‘立即执行’,别让‘拖延’偷走时间。”
采访接近尾声时,小分队的同学忍不住问:“学长,对我们这些还在努力的学弟学妹,有什么想说的吗?” 陈嘉伟学长看着镜头,认真地说:“别被‘双非’的标签困住,也别害怕起步晚。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只要找准方向,静静努力,结果总会来的。” 他还笑着 “打广告”:“如果想做科研,中科院软件所、计算所都很值得关注,有些课题组实力不输清北,欢迎大家以后来‘投奔’!”
当屏幕关闭的那一刻,小分队的成员们还沉浸在满满的感动与收获中。有人在群里说:“原来‘学霸’不是天生的,学长的 52 门满绩背后,是无数个早出晚归的日子。” 也有人感慨:“最打动我的不是他考上了中科院,而是他用技术做公益的初心,让我明白‘优秀’不只是成绩,更是对社会的担当。” 这次线上访学,让我们看到了一位 “接地气” 的优秀学长 —— 他会为科研难题崩溃,会为推免焦虑,却始终用坚持与热爱,把 “不可能” 变成了 “可能”。
陈嘉伟学长的故事,就像一束光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。未来,我们也想像他一样,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,既要做 “低头赶路” 的实干者,也要做 “抬头看天” 的追光人,用青春的力量,书写属于杭师学子的精彩答卷。